学科竞赛目录导航
[编号: ]“语文主题学习”需要强调的几个观点
资料年份:
资料类别: 素材
文件大小: 10752KB
所属地区: 内蒙古
年级: 六年级
学科: 语文
分类: 小学竞赛
上传用户: 家教网20210302
下载等级:所有用户
更新时间: 2021-3-1 15:42:27
下载次数:0
需要点数:0
审核状态: 未审核

 资料简介:

语文主题学习需要强调的几个观点

为了保证“语文主题学习”实验不偏离方向,在这里有几个观点需要特别提出来强调一下,和大家分享。

第一个观点是:一定要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。要允许和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爱好。

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,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,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。现在我们的教材里有一些文章很值得商榷。比如某版教材小学~年级就有一篇文章叫作《春到梅花山》,这个课文就太南京化了。这个梅花山,就只有南京有,能够看到梅花的孩子恐怕也不多。我想我什么时候见过梅花,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见过梅花。至于梅花山,更是遥远了。孩子们没见过,就没法理解。还有《草原的早晨》……台湾的小学一年级课文有什么呢——《天亮了》、《上课了》、《我的一家》……就是一些孩子们身边的生活场景。不是说我们只能学身边的东西,而是说特定的年龄阶段,认识水平需要从认知身边的事物开始提高。

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、想法和感情,如果用成人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,那也是愚蠢的。比如把《匆匆》《春》这些成人特别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,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。你去问一问小学生,他会喜欢《春》,会喜欢《匆匆》吗?我曾经对小学生作过调查,每一次调查都是排在倒数的位置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年龄,他喜欢故事。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,他当然没办法学好。所以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的原因。我们“认为”的,并不等于孩子“认为”。好多家长和我说,你们家孩子优秀,喜欢读书,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。我说到现在为止,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,不喜欢读的是你给他的书。家长现在带孩子到书店去,只买提高成绩的书、马上见效的书和家长喜欢孩子读的书。

如今的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,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。有一套书把《红楼梦》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,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。我曾经作过一个调查,选了10位学生,问他“你喜不喜欢《红楼梦》?你是什么时间读的《红楼梦》?”10位学生,有7位说喜欢《红楼梦》,这7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《红楼梦》呢?一个是高一寒假,一个是初中到高二,一个是高一暑假,一个在高二……还有3位学生不喜欢《红楼梦》。我进一步询问,才发现这3个学生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《红楼梦》,伤了胃口,从此就不喜欢了,你再让他读就很困难。所以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。

再一个,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,并不适合孩子读。我始终建议孩子们最好不要读《水浒传》。因为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,读《水浒传》会出问题。它里边好多东西是很容易迷惑孩子的,那种江湖义气,那种无法无天的砍砍杀杀,很容易让孩子模仿。所以,名著挺好,但不是儿童的名著。还有呢,有人心肠非常好,觉得孩子们读这么厚的名著累,就把它缩写了。这一缩写可坏了,情节一删减,人物也不丰满了,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。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,只有极个别的作家,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,才能够缩写出来。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学生去读。

还有,警惕假的少儿书籍。举一个例子:《科学家爷爷谈科学》,是给小学生读的书。其中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,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,连我们都读不懂。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,它说矿石是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,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。这不坏了吗?让人越搞越糊涂。

所以,就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,“语文主题学习”课题组就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,专门来给孩子挑选适合他们读的文章和图书。

第二个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观点是: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,不带任何附加条件。

2006年我到太原去,太原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一个让他十分不安的例子,就是他的外甥女不喜欢旅游了。为什么不喜欢旅游呢?因为只要一旅游,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。所以家里有旅游活动,无论怎样动员,孩子就是不去。这个舅舅去动员,也没有成功。阅读也是这样,有好多家长,一读书就让孩子写读后感,搞得孩子也不要阅读了。所以,不要着急,不要拔苗助长,要有耐心。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,孩子会主动去写,你不让他写,他也忍不住。

还有一个,搞教改就特别希望快出成绩:我们改了半年了,成绩怎么没有提高,现在还有下降,于是沉不住气了。需要再强调的是,“语文主题学习”是一个长线的改革,这个改革,在第一学期甚至要以牺牲基础成绩为代价。所以改革初期,我们要告诉所有参加改革和旁观改革的人。改革是有风险的,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。要学会管理风险。管理风险不是马上排除风险,而是要告诉大家这个风险是正常的,经过等待,就会排除这个风险。一定时间才会产生一定效果,如果拔苗助长的话,只会适得其反。

第三个想分享的观点是,面对教材和包括《丛书》在内的读本,老师和学生一定要有批判思维。

这里说的“批判”,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贬义词,而是一个中性词,是好处说好,不好处说不好,实事求是评价的意思。长期以来,我们的语文教师(包括教参)有一个误导,就是认为上了教材的都是经典、精品,都是完美无缺的,所以从来都没有质疑。其实教材上的东西,名家的东西,并不都是好的,有不少平庸之作,有的甚至比不上我们孩子的习作;即使经典和精品,也不是一切都好,有的甚至有严重的缺陷和毒素。这并不奇怪,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瑕的东西。但我们的老师却常常会习惯性地对此一味说好。我经常听一些观摩课和公开课,讲课的老师几乎都是以最高级的誉词评价所讲的作品,而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。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很不好,会让孩子头脑简单僵化,失去思考能力,并最终失去独立人格。所以在“主题学习”中一定要避免这一点。《丛书》入选的作品大多数谈不上是所谓“精品”,许多作品只能说是具有某一方面的长处,而在另一方面就可能存在不足。我们不怕存在不足,就怕老师不能引导学生看出不足,如果孩子们能看出其中方方面面的不足,就是我们这个实验最大的成功。另外,《丛书》还选人了一些实验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作品。这样做一是因为这些作品并不比某些名家的作品逊色,值得选;二是为了提高我们老师和学生的自信力。试想,当我们的作品与名人名家的作品并列在一起的时候,会是一种什么感觉?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什么影响?我想,答案应当是不言而喻的。这样做的目的,固然是在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和能力,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人格。而这,才是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。

分享到: 0
点击收缩

在线客服

进步平台网
在线客服